上新留学
留学咨询热线010-62561780
如何写出有“连贯之弧”的文章(二)

图片关键词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语言学家史蒂芬· 平克

 

在史蒂芬· 平克看来,除了连贯地串起句子主题和有序地称呼反复出现的事物,还有第三种跨越连串句子的“连贯之弧”,那就是一个陈述与另一个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他的21世纪经典写作指南《风格感觉》一书中,平克认同大卫·休谟的想法: “观念之间的联系原则似乎只有三种,即相似性、时空接近性以及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展现了观点之间的联系如何被表达为句子之间的连接。

 

相似性关系

 

在相似性关系中,一个句子提出的观点在内容上与之前句子重复。最明显的两种关系是相似对比

 

图片关键词

 

相似与对比将两个大多数方面相似但至少一方面有差异的陈述联系起来。它们将读者的注意力要么吸引到相似性上,要么吸引到差异性上。传达这些关系甚至不需要使用连接词:作者只需运用平行的句法来写,仅仅在那些表明差异的词上有所变化。遗憾的是,许多作者毁掉了这些机会,在对比两项事物时随意改变用词。

 

案例分析:

 

In the ten nations with the largest online populations, non-domestic news sites represent less than 8% of the 50 most visited news sites, while in France, 98% of all visits to news sources are directed to domestic sites.

 

这个句子说,大多数互联网用户访问本国的新闻网站。该句以三种方式破坏了它表达相似关系的意图。它颠倒了句法(从“新闻网站占……”,变为“浏览新闻资源”),改变了测量标准(从访问非国内网站的百分比,变为访问国内网站的百分比),并且使用了一个易产生歧义的连接词:如果“while”这个词是时间的意义(“与此同时”),那么它暗指相似关系;如果它是逻辑的意义(“尽管”),那么它表示对比关系。但把那段话再读几次,你会发现作者指的是相似关系。有鉴于此,上面这句话可以修改为:

 

In the ten nations with the largest online populations, non-domestic news sites represent less than 8% of the 50 most visited news sites; in France, the figure is just 2%.

 

相似和对比并不是仅有的两种相似性关系。详细阐述是指某一事件先以概括的方式、再以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另外还有四种关系,根据作者希望首先提到哪个事件,可被整齐地划分为两对。第一对是举例(先进行概括,随后举一两个例子)和概括(先举一两个例子,随后进行概括)。第二对是例外,分为概括在前例外在前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接近性关系

 

休谟的关系家族中第二种关系是接近性关系:这是一种先后顺序,通常用于两个事件之间的某种联系。英语也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式,使我们能在保持意思不变的同时,以任意一种顺序叙述事件。

 

图片关键词

 

这门语言给了作者另一种控制两个事件被提及顺序的方式。他们不仅可以选择用“before”还是“after”,而且可以选择将时间修饰语前置,还是让它留在自己的位置,请对比“After the cold weather arrives, the herons head south”和“The herons head south after the cold weather arrives”。

 

但是对于其使用者来说,语言可能有些过于聪明了。尽管英语明确区分了两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顺序与它们在文字中被提到的顺序,但说英语的人往往更加偏向于现实,自然而然地假设事件被提及的顺序便是其发生的顺序(正如一句古老俏皮话所说的那样:“他们结婚了,生了个小孩,但并不是以上述顺序”)。如果所有事件的重要性相同,对作者来讲,最好是按照读者脑海中正播放的“新闻影片”的顺序,依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事件:“她先洗了个澡,然后再吃了点东西”比“她在吃东西之前先洗了个澡”更容易理解一些。同样的理由,“她在洗澡之后吃东西”比“她在吃东西之前洗澡”也更容易理解一些。当然,所有事件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如果注意力的焦点一直在较晚发生的事件上,而现在作者必须介绍一个较早发生的事件,那么先叙述已知事实、后叙述新信息,比按时间先后叙述更有必要。例如,如果你盯着通向早餐桌的那些湿脚印,试图寻找解释,那么你听到“丽塔在吃饭之前先洗了个澡”,比起听到“丽塔洗了个澡之后再去吃饭”更有帮助一些。

 

因果关系及其他

 

这将我们带到了休谟的第三种联系原则,即因果关系。在这里,英语再次体现了数学般的优雅,给作者提供了一组整齐对称的关系。作者可以先陈述原因,也可以先陈述结果,而原因的力量可以促使某件事情发生,也可以阻碍其发生。

 

图片关键词

 

另一种主要的连贯性关系无法很好地融入休谟的三分法之中,那便是归因:某人相信某人或某事。归因通常用一些连接词表示,比如“according to”(“根据”)和“stated that”(“这样来说”)。把它们用对很重要。

 

恰当使用连接词

 

为了弄清连贯性关系恰当的明确程度,作者需要努力思考读者的知识水平,给部分读者看草稿,看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这是写作艺术的一个方面,取决于直觉、经验和推测,但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首要指导原则。人们往往中了诅咒,认为自身拥有的知识大多数别人也有,这意味着文章中连接词过少而令人困惑,比起连接词过多而显得卖弄,前者的危险要大得多。因此,在迟疑之后,还是使用连接词吧。不过,如果你一定要指明一种联系,只要指出一次就够了。如果某位没有安全感的作者不确定一次是否足够,而将过多的连接词往读者头上砸,文章就会变得臃肿不堪。

 

案例分析

 

原文:也许,太多人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那样生活。(解释)

改后:也许,太多人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原因是他们想那样生活。

 

原文:心理特质有许多生物学上的影响,例如认知能力、责任心、冲动性、风险厌恶,诸如此类。(举例)

改后:心理特质有许多生物学上的影响,例如认知能力、责任心、冲动性、风险厌恶。

 

第一个冗余词“原因是因为”(the reason is because)广受诟病,因为“原因”这个词,已经暗示了我们正在做出解释,不再需要“因为”这个词来提醒我们。有些语言纯正主义者还对“为何如此的原因”(the reason why)这样的写法不满,但几个世纪以来的优秀作家一直在这么写,它应当不会比“在哪里的地点”(the place where)或者“什么时候的时间”(the time when)之类的表述更让人反感。无端的冗余使文章难懂,不仅因为读者必须付出双倍努力去猜测,还因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假设,作者用两种说法去说,自然指的也是两件事情,然后就会徒劳地寻找那个本不存在的第二点。

 

图片关键词

 

本文改编自史蒂芬· 平克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译者:王烁,王佩。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B座616

Copyright © 2015.上新教育 京ICP备15063247号

在线咨询
留学咨询热线010-62561780